雨凡
“又见炊烟升起,暮色罩大地。想问阵阵炊烟,你要去哪里......”每次听到邓丽君演唱的这首歌曲,我心中都倍感亲切。随着悠扬的歌声,我的思绪被拉回到那有炊烟的家乡。
(资料图)
“一点炊烟竹里村,人家深闭雨中门。”一缕炊烟,就是一户人家。炊烟,像家家户户的坐标,记录着乡村的恬淡生活。
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”烟囱上先后飘起的或白或青的炊烟,由浓及淡,随风而散。晨如残梦,午如轻纱,夕如幻画。村庄、树影、田野、庄稼、农舍都被笼罩在其中,那一片朦胧景象把村庄描绘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。
“渡头馀落日,墟里上孤烟。”劳作的人们逐烟而归,是久远的习惯。炊烟释放着今天可以休息了的信号,但记忆里更多的还是灌满大街小巷的呼唤:“回家吃饭啦!”孩子们一个个玩得灰头土脸,蹦蹦跳跳,从小村的角角落落里钻出来。也有调皮的不肯回家,往往逃脱不了被扭着耳朵的命运。小孩子哭着,闹着,特别委屈,就是还没有玩够嘛!
我家的炊烟,伴随着鸟儿清脆的叫声,从燃烧的柴火中升起。母亲系着围裙,舀水淘米做饭。灶膛里噼噼啪啪的火苗熊熊燃烧,照得母亲脸庞通红。袅袅炊烟,顺着烟囱缕缕升起,慢慢飘散。中午,母亲下地回来,顾不上歇息,又一头钻进厨房,晚上亦如此。待吃完饭洗净碗筷,已是月上柳梢头。但母亲还是闲不住,不是缝补衣裳,就是打扫房屋。
母亲将自家菜园中的各色蔬菜,烹煮为家人的一日三餐。草木的清香味和食物的香气在屋中氤氲,温暖着简陋的老屋,升起生活的希望,也熏旧了母亲的容颜。炊烟,一头连着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,一头连着母亲劳碌的身影。
小时候,细粮少、粗粮多,肚里缺少荤腥,吃得挺饱,但一会儿就饿了。这时,我们就盼望着自家屋顶上的炊烟早点升起。当看到那一缕缕炊烟,我们的胃和心情便一起欢畅起来。炊烟不仅是一种风景,更是我们对一顿饭的眷恋。
母亲在灶台上做饭的时候,我们最希望父亲帮她烧火。因为父亲烧火时,准有好东西给我们吃。父亲总会将洋芋埋进灶窿里,将玉米穿在竹棍上放灶口,将那刚从地里刨来的花生放在火锹上……待这些东西烤熟,从炉灶中取出来趁热送到我们手中时,我们激动地赶紧接过来,鼓起小嘴使劲吹着,从左手倒到右手,又从右手倒到左手,等到稍微凉点,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。那希冀,那馋样,那焦香味,浸润了我的整个童年。
炊烟最盛的时候是年前,父亲把备好的硬柴搬出来,架锅炒年货、打豆腐、杀年猪…… 母亲围着灶台忙得不亦乐乎,父亲坐在灶口添柴,我们围在灶边,不时把做熟的东西往嘴里塞。满膛灶火,映红全家人的笑脸。
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家乡外出的人渐渐多了,小村人烟变得稀少。随着社会发展,微波炉、煤气灶、电饭煲、电磁炉等走进家家户户。炊烟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,逐渐成为模糊的记忆。
炊烟,成了多少游子心头的念想,想起它,思乡就有了形状、颜色和温度,有了路标、方向和归宿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