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三明多为山区,乡村人口占比高,而且大部分乡村地处偏远,村民的文化生活贫乏。当地依托流动舞台车常态化、长效化开展“百场下乡巡演”活动,以“文艺轻骑兵”形式深入更多偏远农村地区,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,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17年行走了70多万公里,常住人口不到250万人,就有100多万人次的民众乐享其中。今年8月,三明市流动舞台车百场文化下乡活动获评中宣部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活动示范项目。
“沧海横流显砥柱,万山磅礴看主峰。”6月12日,在三明市三元区陈大镇,随着振奋人心的歌舞《领航》在现场欢呼声中结束,“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”2023年三明市流动舞台车巡演活动落幕。
“乡下没什么热闹的节目,每年最盼望的就是流动舞台车。”每逢演出要来村里,乡亲们早早就掐着指头算日子。流动舞台车成为乡亲们与演员之间无声的约定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有的老人常跟我们唠家常,看到演出服破了会给我们缝补,还送来自己家的瓜果,邀请我们去家里作客……”三明市歌舞剧院(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)的演职员聊起17年的下乡经历,就有说不完的故事。
一件件用坏的道具、一双双穿坏的舞蹈鞋、3辆开坏的舞台车……这是演职人员文艺岁月的别样见证。17年来,演员万艺参与了全部1380场演出中的1300多场表演,已经从一名普通的舞蹈演员成长为舞蹈编导、创作中心副主任。
田间地头不仅留下了歌声与足迹,还留下了乡亲们喜爱的文艺作品。舞台上,身着美丽长裙的一群女子舞动着翠绿的竹竿,观众陶醉在台上台下交融的如诗如画如歌的青绿画境中。演出的是今年万艺新创排的舞蹈《山水间》,“生态美”“百姓富”的画卷引发观众共鸣。
17年来,围绕“强国复兴有我”“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”等主题,流动舞台上,演职人员创编了小品《奔小康》、《幸福花开幸福村》和表演唱《三明实践擘新篇》等富有时代特色的文艺节目,成为群众耳熟能详的“传声筒”,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。由万艺和演职员共同创排的新舞蹈《红色轻骑兵》,再现了17年来送文化下乡的风雨历程。2021年,在文化下乡的常规演出外,万艺和演职员走进了建宁水尾村等25个红军村,送去了深受老乡追捧的节目。
为了让更多群众享受文艺福利,流动舞台车下乡演出延伸到军营、社区、校园等,还面向空巢老人、留守儿童、农民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展开对象化、分众化、互动化服务。各地还依托流动舞台车开展“三下乡”“四进社区”“送欢乐下基层”“圩日快乐行”等文化服务,搭建城乡互动平台。
在“党员志愿服务队” “领头羊”的示范作用下,演职人员身兼数职,在台上是演员,在台下是搬运工、司机、服装师、道具师、化妆师等,用最低的成本奉献出精彩的演出。
演出队伍背后,是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。三明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流动文化服务协调小组,制定了《流动文化服务工作制度》,各县市把流动文化服务工作列入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指标。同时,由政府主导,把流动文化服务经费保障纳入公共财政预算,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购买公共文化服务“三百”工程。
三明市以实施“送、种、养”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,以“送文化”为基点,以“种文化”为目的,逐步健全基层“养文化”的长效机制。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童桂贤介绍,《三明市流动舞台车“文化下乡百场演出”活动方案》不断完善,确立“一台车服务一方百姓”的目标,每年举办公益性演出50多场。还通过政府采购、委托运营、以奖代补等方式,吸引社会文化团体参与流动文化服务活动,鼓励、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。
“在山区,有一些乡亲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,没有看过一次现场演出。看到他们在舞台下幸福的眼神,我们觉得这17年很值得。”三明市歌舞剧院演职员说。
2023年8月25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
《三明流动舞台来了》
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